2023年7月1-2日,语言与逻辑(三探条件句)研讨会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研讨会的宗旨是让条件句方面的研究者进行自由和充分的交流,大家帮助大家的研究。本研讨会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报告45分钟(包括提问环节)。

时间:2023年7月1-2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A802室

线上:腾讯会议:364-7703-9619

会议海报

PDF版日程表

有任何问题,欢迎您联系琚凤魁(fengkui.ju@bnu.edu.cn)。

本研讨会的组织者:

本研讨会受如下单位或项目支持:

================================================

研讨会日程:

--------

71日(周六)

8:20-8:30 开幕

8:30-10:00 报告

主持人:郭佳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1)     8:30-9:15 陈振宇(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再谈换质位公式和条件句

2)     9:15-10:00 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论条件析取

10:00-10:30 茶歇

10:30-12:00 报告

主持人: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3)     10:30-11:15 梁吉平(惠州学院文传学院)

从否定结构到条件标记的范畴化

4)     11:15-12:00 张新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再谈条件句的假设度

12:00-12:10 合影

12:10-14:00 午餐

14:00-15:30 报告

主持人:张新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5)     14:00-14:45 吴佩颖、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字条件句与的性质

6)     14:45-15:30 林鼎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条件句中的句法语义

15:30-16:00 茶歇

16:00-17:30 报告

主持人:王宇婷(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7)     16:00-16:45 袁陈杰(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才字条件句的可能预设和必然预设

8)     16:45-17:30 黄禹迪(卡尔加里大学哲学系)

Counterpossibles without Impossible Worlds

17:30-20:00 晚餐

--------

72日(周日)

8:30-10:00 报告

主持人:唐正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9)     8:30-9:15 琚凤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基于语境更新的条件弱本体必然性的逻辑理论

10)   9:15-10:00 王宇婷、曹颖(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语境对汉语条件句前件小句违实语义识解影响的ERP研究

10:00-10:30 茶歇

10:30-12:00 报告

主持人:陈振宇(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1)   10:30-11:15 文学锋(中山大学哲学系)

条件句与假设下的有效性

12)   11:15-12:00 蘇慶輝(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後件之明

12:00-14:00 午餐

14:00-15:30 报告

主持人:梁吉平(惠州学院文传学院)

13)   14:00-14:45 唐正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普遍因果(generic causation)与汉语多样化因果表达的特征与限制

14)   14:45-15:30 朱光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试论既然句的归类问题

15:30-16:00 茶歇

16:00-17:30 报告和讨论

主持人:朱光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5)   16:00-16:45 陈舜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因果复句的主语回指研究

16)   16:45-17:30 自由讨论

17:30-17:40 闭幕

17:40-20:00 晚餐

================================================

报告人、报告题目、报告摘要:

  1. 陈振宇(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再谈“换质位公式”和条件句
  2. 逻辑中,衍推关系满足衍推公式(也称为换质位公式):X→Y,则~Y→~X。例如“有裂缝就会漏油”,可知“没有漏油那就是没有裂缝”。但是,实际语料中有很多条件句不能使用这一公式。如“这次如果他能考上的话,那不会考到很好的成绩”,我们不能说“#这次如果他考到很好的成绩,他就没有考上”。我们提出以下规律:只有X与Y之间严格保持是衍推关系时,即语境中一定存在一种力量在保证这一关系不会出现因为说话者的主观心理而发生的改变,这一力量包括自然规律、社会法律或规约、甚至可能是来自某个权威的规定,等等,它们迫使X只能通向Y,而不可能通向其他选择,不能有丝毫的例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衍推公式才会成立,这称为单一因果(条件)句。但是条件句作为一种句式,很多时候并不满足衍推的严格定义,包括两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它们都不适用于衍推公式:一是条件选择句,条件X是说话者或认识主体选择的背景、前提或设定,而可选择的结果有多种,包括Y与~Y,只不过说话者选择了Y而已。二是预设和荒诞句,或者Y是X的预设,或者X和Y中有一个是荒诞的、说话者认为绝对不会出现的反事实句,不管是绝对的事实句还是反事实句,它们在认知上都是确定无疑的,不能允许相反的情形出现。

  3. 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论条件析取
  4. 日常语言中的表达式“ p,如果q,否则r”称为条件析取命题,我们在带等词但不带量词的一阶片段中研究这个联结词的一些推理方式。

  5. 梁吉平(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从否定结构到条件标记的范畴化
  6. 文章主要探讨否定结构向条件关联表及的范畴化过程,主要涵盖: “V否定”(无有、无)、“不V概括”(不管、不拘)、“无/不+V言语”(不问、不论、无论)、“不+V心理”(不拣、不计)。同时从源语义场着眼,考察否定范畴>条件范畴化过程中的共性及差异性。

  7. 张新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再谈条件句的假设度
  8. 条件句同时包括两个维度的功能内涵,假设和前后件间的推理关系,前者反映条件句的构造机制,更具初始性。假设的功能是超出特定时空域中直接存在的现实态事件(即低阶事实),而构造一个超现实的语义空间。低阶事实并非语言表述外部世界的基本范畴形式,假设才是,条件句的基本功能是表述高阶事实。

    文献对假设的功能概括为五种观点。a.认为连词if是一种初始成分,不可分析;b.认为条件句指非断言性;c.认为条件句构造一个离开现实世界的独立认知空间;d.认为条件句表示假设情态、预测;d.认为前件连词是一种量化算子,前件指量化域。Comrie(1986)提出条件句“假设性”(hypotheticality)的概念,指条件句特别是前件所述情景实现的可能性的程度;违实条件句的假设性高,直陈条件句的假设性低。

    我们认为假设的语义机制是超离现实世界,如何把一个事件具体设置为条件句的前件。条件句的假设不是为了假设而假设,而总是为了表述所假设事件与另一事件之间的某种关联,所以对假设须置于个例(cases/episodes)条件句、规律(laws)条件句的系统上探讨。

    一、个例条件句(低阶事实):

    A. 非断言(修辞性、认知性)

    (1)如果我没猜错,这位就是李云吧?

    (2)美国如果真是重视人权,理应先改善本国的人权。

    B. 现实可能(推测、预测)

    (3)如果QDII真的推出,资金将会流向海外市场。

    (4)如果里面是你,请出来好吗?

    C. 违实(典型违实、准违实)

    (5)你那几只股票怎么没有提醒我买,如果我买了,现在就可以退休了。

    (6)法官私下说,如果老单是个农民或工人,也许早判离了。

    *要不是2×8=16,我的车就不需要花160万元了。

    D. 主观虚拟(荒谬、修辞性)

    (7)如果老李能请客,太阳就从西边升起了。

    (8)如果愚公还活着,他会承认薛培森是他的子孙。

    二、规律条件句(高阶事实):

    E. 科学虚设(经验规律、科学规律)

    (9)平时如果有成绩是99分,她都会坐在院子里哭,怪自己没考满分。

    (10)如果对于任意x的值,有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那么称y为x的函数。

    若一个条件句表述的是一般规律,就不构成违实条件句:

    (11)如果没有贤内助的帮助,他是无法从失败中爬起来的。

    该句可指“那次”义,这时是违实句;也可指“每次”义,这时并非违实句。

    F. 理论演绎(数理运算、科学假说)

    (12)如果把整个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炼,可得550万吨黄金。

    (13)如果把奎因放到太阳核心,他会顷刻化为乌有。

    (14)如果温度下降到绝对零度,粒子就完全静止了。

    除Comrie所说违实句是高假设性的,D、F也是。[可实现性]的立足点是低阶事实,以特定时空域为前提,概括力有限:数学规律句绝对超出现实时空域,压根儿不存在[可实现性]的问题,上述F类也是如此。离开个例、规律条件句的功能特征而单纯讨论假设,理论价值不大。

  9. 吴佩颖、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而”字条件句与“而”的性质
  10. 本文考察“NP而VP”充当假设前件的条件句,NP一般是“而”后VP的主语,如“人而无信”“人而不仁”等,有时也可以述谓化,成为与“而”后VP并列的谓语,如“惑而不从师”“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等。从命题逻辑角度看,可将VP所描述的事件记为p,这类条件句在可能的两种情况,即p与~p中选言p,其假设性等级介于事实条件句与反事实条件句之间。~p是说话人的预期,“NP而VP”含有“应该~p,但是p”或者“应说/认为~p,但是说/认为p”的意义。由于前件假设的情况违反预期,使得前件存在假设内部嵌套转折的情况。“NP而VP”充当假设前件时,由于隐含预期违反,前件体现主观评价或认识,“而”可置于INFL层的MOODevaluative位置,为评价语势。

  11. 林鼎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条件句中“就”的句法语义
  12. 以往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副词“就”的排他义(exclusive)和非排他义(non-exclusive)可以统一为一个词项。本文进一步认为,“就”的核心含义是等级义(scalar),其排他义与非排他义之分是与不同句法结构的结合造成的。在条件句中,“就”一般具有等级义,例如,你笑我就开心,条件句前件获得“容易满足”的等级义(主观小量)解读,但是,“就”也有非等级义解读的情况,例如,甲是红球,乙就是蓝球,条件句前件没有等级义的解读,单纯表条件义。这对于以等级义为核心语义的归一性(unified)解释是一个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句法-语义推导模型,维持等级义作为核心语义的归一性解释,并解决条件句中“就”的等级义的隐现问题。

  13. 袁陈杰(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才字条件句的可能预设和必然预设
  14. 通常认为才字条件句中“才”是一个焦点算子,其语义贡献在于(a)预设了不带“才”字的句子,并(b)将左联小句标记为焦点,进而激发焦点选项。本研究指出“才”的语义贡献(a)值得商榷——在传统分析中,对不带“才”字的句子的解读通常是必然性的,而事实上也存在可能性解读。例如“好好学习才会考上大学”事实上并不预设“好好学习(必然)会考上大学”,而是预设了“好好学习(可能)会考上大学”。本研究对才字条件句何时携带必然预设、何时携带可能预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才字条件句的解读和才字条件句及相关句式的分类作了进一步反思。

  15. 黄禹迪(卡尔加里大学哲学系): Counterpossibles without Impossible Worlds
  16. Classical theories of counterfactuals claim that all counterpossibles, counterfactuals with an impossible antecedent, hold vacuously. Opponents of this vacuism about counterpossibles have used impossible worlds semantics to account for nonvacuous counterpossibles. While I agree with nonvacuism, in this paper, I will argue that impossible worlds semantics is unsatisfactory due to 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difficulties. I propose instead a nonvacuous analysis of counterfactuals based on an intuitive no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ntecedent and the consequent. I formalize the idea in the framework of (exact) truthmaker semantics a la Kit Fine and argue that it establishes favorable logical results and provides a better theory of truth conditions for nonvacuous counterpossibles.

  17. 井茁(俄勒冈大学东亚语言学系): 条件关系的二语表述
  18. Conditional reasoning is a universal cognitive capacity. However, languages differ not only in the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onditional reasoning, but also in the semantic carving of logical spaces involving condition and uncertainty about alternatives, as well as in the frequency of explicit verbalization of conditionality. How do English speak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hereafter L2) learners of Chinese use conditionals in their Chinese language produc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lens of onomasiology in exploring the choice of conditional connectives by advanced L2 learners of Chinese in their writing productions. The preliminary findings show that 1) 如果 displays an overwhelming cue validity in L2 Chinese production, a pattern that mirrors native usage in a large corpu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language data, that 2) 如果is overused in L2 learner productions as compared to native uses, and that 3) the L2 overuse points to L1 influence on L2 conditional reasoning.

  19. 王宇婷、曹颖(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语境对汉语条件句前件小句违实语义识解影响的ERP研究
  20. "违实范畴(Counterfactuality)"是指能够传递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法范畴,汉语是否存在形式上的违实标记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但学界基本认同语境对汉语违实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蒋严1998;王春辉2016)语境对汉语违实条件句的理解有何影响,也是心理学关注的问题。目前对于违实语义加工,学界存在两种假设,即双重语义表征和单层语义表征。前者认为进行违实语义解读的时候,大脑既有事实意义的加工,也涉及到了假设意义的加工;后者认为事实意义不参与句子本身的加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考察两个语境因素——真实性和相关性对于汉语条件句违实语义识解的影响。对比汉语母语者对语两类条件句的加工:没有违实语义的事实条件句和具有违实语义的违实条件句(两者没有形式上的差别)。实验通过操纵条件句语境的真实性(即前件小句和背景句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比较前件小句句末动词短语引发的N400成分的波幅大小考察读者加工汉语违实条件句前件小句时建立了何种语义表征,从而揭示语境在条件句前件小句中对违实语义识解的影响。"

  21. 文学锋(中山大学哲学系):条件句与假设下的有效性
  22. Slightly altering and extending McGee's semantics for conditionals, we define a ternary notion of validity for natural language argument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unification of two kinds of validity in the literature. By the new notion of validity, an inference is not just valid or invalid, but valid or invalid under a set of assumptions. Based on this notion, we give a unified solution to some typical puzzles concerning conditionals and epistemic modals, including the (in)validity of modus ponens, modus tollens, Import-Export, conditional excluded middle, Or-to-If, and fatalism arguments, as well as the puzzle of Moore sentences and the scope ambiguity problem in modal conditionals.

  23. 蘇慶輝(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後件之明
  24. 在不滿以可能世界之間的比較相似性來評估反事實條件句的真假之下,Dov M. Gabbay主張,在評估反事實條件句的真假時,後件也會影響我們要挑選哪些世界作為我們評估條件句真假的世界(1972)。本文旨在發展上述的想法,並提出一個相應的語意論。基本思路是:反事實條件句在w中為真,當且僅當,支持前件(加上其他相關的事實與律則)推導出後件的模型是否小於支持前件(加上其他相關的事實與律則)推導出後件的否定的模型;換句話說,反事實條件句的真假依賴在前者是否比後者更相似。

  25. 唐正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普遍因果(generic causation)与汉语多样化因果表达的特征与限制
  26. 因果判断是人类认识事件关系的基本行为和结果。“万物皆有因果”也往往是直觉(intuition)、大众心理(folk psychology)或朴素科学(folk science,Norton 2003)中的核心内容和公认常理。然而有意思的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于所谓因果关系概念(notion of causality)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有争议,例如B. Russel(1912)就认为严肃的科学研究中,事物的变化并不能还原为这种关系。因此,因果关系的存在问题就成为极少的朴素认知公认而严肃科学怀疑的课题之一。

    本研究认为,这种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跨领域争议反映在自然语言中,形成了因果关系表达的多样性,例如所谓显性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和隐性因果关系之别,以及隐性因果关系与并列、转折、顺承等关系之别等。这些都和另一个核心问题相关——即因果判断的可迁移性(transitivity),参看Johnson & Ahn(2015)。本文初步认为,可迁移性的强弱与因果关系的标记性强弱总体上呈反比关系。无标记的因果表达必须具有C→E的高可迁移性,否则不合语法。而低可迁移性的因果关系,需要显性的因果标记,例如关联词,甚至需要在因果标记上添加强化标记(例如“正是(因为)、恰恰”等)。本文也给出了可迁移性高低判断的语义、句法测试手段,同时证明了Hume的类指性因果(generic causation)概念在自然语言因果关系表达中的重要性。

  27. 朱光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试论“既然”句的归类问题
  28. 在目前主流的汉语语法学论著中,一般认为“既然”与“因为”句同属因果复句,“如果”句则属于条件(或假设)复句,二者对立。但古今汉语以及跨语言的事实却说明,“既然”与“如果”句语义存在交叠、语法形式构造基本一致、认知域分布大致相同,而与“因为”句形成对立。“既然”句实际上是条件句,而非因果句,其与“如果”句的区别在于“认知尺度”、“假设性等级”有别。

  29. 陈舜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因果复句的主语回指研究
  30. 因果复句作为一种特殊的条件句,在主从复合句回指研究中十分重要,有观点认为连接词对回指的影响较大,也有观点认为结构对回指影响较大。我们借用语料库研究了“因为”、“由于”、“之所以”和“既”四个因果关系的连接词。我们第一部分的数据表明发现因果复句连接词部分支持了复句回指的相关预测概括,但是在每个假设中都有一些违反的情况。我们总体认为因果复句和上文联系较小;部分因果连接词具有强烈的因果关系,因此更多的零代词回指在“连接词在前”的结构中使用;大部分因果连接词支持结构对指称的决定效应。两种观点均在数据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第二部分的数据集中研究了不同名词类型的主语(名词-代词;名词-零型代词;代词-零型代词)在结构间和结构内部回指频次的差异,发现话题性、可及性和因果关系共同影响了五类关系的比较。

  31. 琚凤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基于语境更新的条件弱本体必然性的逻辑理论
  32. Weak ontic necessity is the ontic necessity expressed by ``should'' or ``ought to''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it is ``I should be dead by now''. A feature of this necessity is whether it holds does no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whether its prejacent hold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logical theory for conditional weak ontic necessity based on context update. A context is a set of ordered defaults, determining expected possible states of the present world. Sentences are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contexts. When evaluating the conditional weak ontic necessity with respect to a context, we first update the context with the antecedent, then check whether the consequent holds with respect to the updated context. The logic is complete. Our theory combines premise semantics and update semantics for conditionals.

================================================

2021年语言与逻辑(汉语中的条件句)研讨会的网页

2022年语言与逻辑(汉语中的条件句再探)研讨会的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