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语言与逻辑(汉语中的条件句再探)研讨会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研讨会的宗旨是让汉语条件句方面的研究者进行自由和充分的交流,大家帮助大家的研究。本研讨会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报告45分钟(包括提问环节)。

时间:2022年7月2-3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A802室

线上:腾讯会议:361-8415-0341

会议海报

PDF版日程表

有任何问题,欢迎您联系琚凤魁(fengkui.ju@bnu.edu.cn)。

本研讨会的组织者:

本研讨会受如下单位或项目支持:

2021年语言与逻辑(汉语中的条件句)研讨会的网页

================================================

研讨会日程:

2022年7月2日

8:20-8:30 开幕

8:30-10:00 报告
主持人: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 8:30-9:15 刘海咏(韦恩州立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条件句标补语的类型

2) 9:15-10:00 崔玉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律假定条件句初探

10:00-10:30 云茶歇

10:30-12:00 报告
主持人:郭佳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3) 10:30-11:15 杨沐艺(康涅狄格大学语言学系):Singularity and plurality of discourse reference to worlds

4) 11:15-12:00 赖蔚晨(北京大学中文系):寻乌方言的违实条件标记“来时”及其形成

12:00-12:10 合影

12:10-13:30 云午餐

13:30-15:00 报告
主持人:张新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5) 13:30-14:15 陈振宇和姜毅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就1”句与预期范畴

6) 14:15-15:00 张和友和林鼎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量化相关的条件句

15:00-15:30 云茶歇

15:30-17:00 报告
主持人:陈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7) 15:30-16:15 张新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论“如果说”的认知假设功能

8) 16:15-17:00 杨卉婷(天津大学中文系/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从心理动词的论元结构看汉语紧缩条件句中主语隐现的不对称

17:00-17:15 云茶歇

17:15-18:00 报告
主持人:张力锋(南京大学哲学系)

9) 17:15-18:00 琚凤魁和秦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两类特殊条件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18:00-20:00 云晚餐

2022年7月3日

8:30-10:00 报告
主持人:陈振宇(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0) 8:30-9:15 朱斌、段佳璇和袁陈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庞培法布拉大学语言学系):“如果A,那么B,否则C”的假设语义类型和焦点结构

11) 9:15-10:00 陈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On the so-called fallacious contraposition of counterfactuals

10:00-10:30 云茶歇

10:30-12:00 报告
主持人:主持人:崔玉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12) 10:30-11:15 张力锋(南京大学哲学系):论反事实条件命题知识

13) 11:15-12:00 王宇婷(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从周遍义到无条件-汉语反义复合式研究

12:00-13:30 云午餐

13:30-15:00 报告
主持人:王宇婷(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14) 13:30-14:15 张莹(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中感叹表达对条件句事实性的影响

15) 14:15-15:00 苏庆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条件句的区分与因果模型

15:00-15:30 云茶歇

15:30-17:00 报告
主持人:苏庆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16) 15:30-16:15 郭佳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日常条件句“非单调性”与投票“悖论”类似成因分析

17) 16:15-17:00 杨建伟(武汉大学文学院):条件与否定:现代汉语中的否定性假设句

17:00-17:10 闭幕

17:10-20:00 云晚餐

================================================

报告题目、报告人和摘要:

法律假定条件句初探

崔玉珍(中国政法大学)

条件关系的表达在法律文本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法律文本中有两类表示假定的条件句:“X的,Y”和“如果X,Y”,文章对这两类假定条件句进行对比研究。文章首先对两类假定条件句的用法进行比较,认为这两类条件句在功能上具有根本差别:“X的,Y”是一种指令性条件句,具有条件加指令的复合语力,主要起指令作用;而“如果X,Y”是一种假设性条件句,主要起预测作用。文章进一步挖掘“X的,Y”和“如果X,Y”两类条件句功能差异的深层原因,提出两类条件句的功能差异来自条件句前件的事实性差异,前件的事实性差异带来条件句语义解释在模态和概率上的分化,因此条件句形成了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最后探讨了两类法律条件句中语法和语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就1”句与预期范畴

陈振宇和姜毅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就1”句包括以下几种用法:即将、估测结果(复句)、时间相续/立刻(复句) 、逻辑关系(复句)、(左向)早(复句)、(右向)主观大量((左向)主观小量)(复句)、即刻动作(复句) 。

“就1”有两个基本性质:

1)自变性,不需什么人为的努力或外力的影响,事物XP自然地发生、发展。自变性往往导致下行视角或者正预期信息。

先看下行视角,此时,是从有关条件得出说话者的判断态度评价:在“YP就XP”中,YP是已知的条件或理由(条件),由此自然地推出预期XP(因果关系):

    1. 孩子喜欢(条件),就让他玩吧(预期)!(1993年人民日报)
    2. 既然教学课件是依照教学大纲编制的(条件),就应该首先明确教学目的(预期)。(AET0017)——道义预期
    3. 如果升到43℃以上(条件),就可能引起死亡(预期)。(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4. 那末,一国的工厂虽多,倘若没有原料(条件),就会完全没有办法(预期)。(AHB0018)——认识预期
    5. 而如果想做的是醋(条件),就希望醋酸菌大显身手,尽量把酒精赶尽杀绝(预期)。(云无心《吃的真相》)
    6. 慢慢的,他们发现自己没有经营管理的能力(条件),就想从外面请能人来把这些企业做好做大(预期)。(CAB0120)——意愿预期
    7. 因此,如果能够把教授讲的要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录下来,以此为复习提纲(条件),当然就能比较容易地考出好成绩(预期)。(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8. 蒋介石又想出办法,那就是对特工头目可以给权,但决不给高位(条件),这就可以防止他们在政治上崛起,威胁自己(预期)。(蒋氏家族全传)——能力预期

再看引入正预期信息的情况:在“YP就XP”中,YP是已知的条件或理由(条件),XP则是符合该条件下的预期的信息:

    1. 所以帝国主义者,因为要找工业的原料(条件),【所以需要进入他国进行寻找(预期),】就大事侵略(当前信息)。
    2. 还有一些学生择校后,家长每天都要定时去接孩子放学回家,因为学校离家太远(条件),【所以来回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多(预期),】这就牵扯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当前信息)。
    3. 事情都是逼出来的。汽车多了(条件),【所以需要建造更多的道路(预期)】就逼着进行道路建设,甚至搞地铁(当前信息)。……空间不行(条件),【所以需要开拓更多的空间(预期)】就逼着城市立体化(当前信息)。(《市场报》1994年)

2)轻易性,只需要很小的努力或很少的前提条件,事物就会发生、发展,这时,左边的事件YP,也就是所付出的努力或代价,往往是对比焦点;又,因为没有困难或者困难很小,所以事物XP的发展结果很容易超过原来的预期,从而表达主观大量,此时,“就”右边的部分是焦点。轻易性往往导致反预期信息。

    1. 老祖父也是太心善,只凭他一说就把两只元宝交给了他,说不定,他拿上这两只元宝跑走了呢。(林希《婢女春红(连载之一)》)
    2. 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老舍《骆驼祥子》)
    3. 大概的说吧,他只要有一块钱,就能弄一辆车。(老舍《骆驼祥子》)
    4. 小妞子“一、二、三,”的数着;她心中最大的数字是“十二”,一会儿她就数到了“十二个瓶子!十二包点心!十二个盒子!”(老舍《四世同堂》)

On the So-called Fallacious Contraposition for Counterfactuals

陈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contraposition (along with two other major rules “strengthening the antecedent” and “transitivity”), while a valid inference rule for classical logic and indicative conditionals, is fallacious for the counterfactuals. Examples can be given such as “If Goethe hadn’t died in 1832, he would (still) be dead now. Therefore, if Goethe weren’t dead now, he would have died in 1832.” However, such drastic revisions as changing logical rules are not really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counterfactuals. By analyzing more examples, I argue that there is a sense of vagueness in the contrapositive form of a counterfactual and, borrowing ideas from confirmation theory from philosophy of science, we can explain away the oddities of contrapositive reasoning for counterfactuals in a more pragmatic spirit.

日常条件句“非单调性”与投票“悖论”类似成因分析

郭佳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现实中,通常的条件句都是可假的,但看起来人们对它们的接受程度似乎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角A和角B相等,那个角A和角B是对顶角”这样的条件句不认为真(数学或科学有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如果你在咖啡中加点糖,它会更好喝”这样的条件句常常接受为真。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会不会是人们对这样的条件句接受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经验,而不是严格按照某种标准?不同的接受标准很可能是造成“非单调性”的原因。对于孔多塞“投票悖论”,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类似的结果:也是在于人们(包括研究者)把本来接近为真(多数支持)的情况当作绝对为真的来理解和处理,这种简单化处理和抽象恰恰造成了原来差异的放大。如果能严格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条件句的“非单调性”只是一种假象;“投票悖论”用实际的得票概率来解释,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发展一种更加精确的概率论投票理论。

两类条件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琚凤魁和秦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通常情况下,容条实件句的前件和后件的真假在语境中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这里是一个例子:“如果明天北京师范大学出现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的话,那么北京师范大学会被封闭”。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容条实件句的前件或者后件的真假可以在语境中处于确定的状态。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前件为假式和后件为假式容实条件句。这里是两个例子:“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答应你”和“你要有这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在本文中我们对两类条件句的语义和语用进行了分析。

寻乌方言的违实条件标记“来时”及其形成

赖蔚晨(北京大学中文系)

寻乌方言(属客家方言宁龙片)的“来时”是违实条件标记,具有表示过去虚拟和表示将来虚拟两种功能,条件小句多表达言者或双方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来时”是由句末事态助词“来”和条件从句标记“时”组合而成,“来”“时”“来时”在假设语境中的侧重不同:“来”强调假设将来实现及其消极后果,“时”强调一般条件关系,“来时”强调条件虚拟。

“来时”的形成,源于“来”和“时”的句法语义关联性——一方面,当“嚟”(相当于“了2”)和“时”连用时,一般不能表达违实含义,只有“来”和“时”连用才能承载违实功能;另一方面,“来”和“时”之间具有句法语义关联性,一是“来”和“时”都有假设标记用法,二是“来”具有追溯功能和事件报道性质,提供了“时制回移”的可能性,三是“来”和“时”都含有否定意味的情态性,和违实句的语用效果相符。

条件句标补语的类型

刘海咏(韦恩州立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

我的研究首先从如下几个角度查看世界语言在条件句标补语构成上存在哪些类型:标补语的语义(例如:如果/要是/当/除非/英语的祈使句+and/德语的wenn/wann/falls),显性还是隐性(分别查看从句和主句的标补语;例如孟加拉语必须有“那么”而非“如果”,中文的“种瓜得瓜”,英语的“no pains, no gains”),上下文起的作用,“那么”的基本语义是否和指代有关,从句与主句的相对前后位置,是否借助动词形态变化,如何区分普通条件句和违实条件句,条件句标补语和其他标补语之间的关系(比如很多非洲语言的条件标补语和普通标补语有共同形态标识,且多和“说”有关系,类似中文的:如果说。。。),等等。然后我试图从中总结一些共性,比如:如果条件标补语不出现,主句从句的语序就会很固定,“当/when“条件句所指的事件要比”如果/if“条件句所指的事件更具体、更定指,每个语言都有区分普通假设和违实假设的手段,从句的“then,那么“多和指定词意有关。最后我要通过这些差别与共性来分析这反映了条件句的哪些基本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

条件句的区分与因果模型

苏庆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概念与推理研究所)

条件句有几种不同、但彼此不重合的区分。在2021年的文章中,邓敦民与李国扬通过因果模型语意论来区分直陈条件句与反事实条件句,并提供了形式证明来说明,在什么条件下,直陈条件句与反事实条件句会有一样的判断(Synthese (2021) 199:3993–4014)。本文试图指出,通过他们的因果模型语意论所做出的区分,其实是回溯条件句与干预条件句之间的区分,因为存在一些直陈条件句是不涉及回溯,但外推(extrapolation)机制产生的子模型总是涉及回溯。最后本文希望聚焦在“什么是条件句的区分问题?”这个元哲学问题,提供一些评论作为结论。

从周遍义到无条件——汉语反义复合式研究

王宇婷(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由两个语义相反的成分组合而成的具有词汇化倾向的结构,一般称为反义复合词、反义相成词等,如“前后、多少、长短、收支、先后”等,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也是前人研究给予较多关注的一类,就是副词性反义复合词,如“反正、死活、好歹、迟早”等,表达一种“无论如何”的情态义,并且出现让步连词的功能,如:

    1. 反正我们也赶不上这趟车了,就别着急了。
    2. 别太绝情了,好歹他曾经帮助过我们。

前人研究基本上都从词汇学角度看待反义合成现象,对反义复合词的理论研究又以语法化、主观化为主,研究方法主要是从认知角度解释词义演变(方一新&曾丹2007,罗耀华&周晨磊2011等)。我们认为汉语反义复合词来源于并列结构,汉语中还存在和副词性反义复合词有相同情态义的反义短语结构,如:

    1.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2. 钱多钱少,健康就好。

我们把反义复合词和例(2)中的短语统称反义合成式,通过周遍义表达一种无条件。

虽然其他语言中也有反义词共现(antonym co-occurrence)现象,但连接词或标记基本都是强制的,如“迟早”在英语和日语分别为“sooner or later”和“遅かれ早かれ”,反义成分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相对汉语更单一和明确。我们认为不应当把反义合成式简单看作词法操作的结果:首先,存在短语形式的反义合成式(见例(2)),能够表达和副词性反义复合词具有一致的情态义;其次,大部分反义复合词具有较高的语义透明度,一些可以还原为短语形式“或X或-X”、“X也罢- X也罢”或“X和-X”,表达周遍性或指称性(指称上位概念也可以通过周遍义推导而来)。因此,我们提出假设:反义合成式中X和-X通过隐性功能范畴进行句法运算,语义差异来自功能范畴的不同。从历史演变角度,我们认为反义并列式经历了从论元到状语的位置变化,在其周遍义基础上,产生“不管如何”的情态,个别反义并列式又进一步向连词发展。反义并列式只在汉语中产生,可能和汉语的对言格式有关。

从心理动词的论元结构看汉语紧缩条件句中主语隐现的不对称

杨卉婷(天津大学中文系/语言科学研究中心)

汉语紧缩条件句(包括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违实条件关系)中,存在“*proi去了我j才放心—你i去了proi/%j才放心”这样的主语隐现不对称现象。

本文提出,以上现象是由主句心理动词的论元结构引发的:当心理动词的刺激—体验者(stimulus-experiencer)论元结构受到条件句从句焦点效应的影响时,心理层级被凸显,要求完整的从句成为主句心理动词的刺激论元,从而阻挡了紧缩过程中从句异指主语的删略。即若想表达主从句主语不同的情况,我们会说“你去了我才放心”而非“去了我才放心”;“去了我才放心”只有“我去了我才放心”义。

基于制图理论中对主语和话题的区分,我们发现:“%你i去了proj才放心”的可接受度之所以因人而异,是由说话者是否将第一个主语“你”提升为话题的主观因素导致的。

条件与否定:现代汉语中的否定性假设句

杨建伟(武汉大学文学院)

"假设句的逻辑语义是:p→q,但是在实际表达中,假设句会出现~q→~p的情况,如(1):

  1. 我要是被他抓住,我把头拧下来。

该句的语义是“我不会被他抓住”。

假设句的这种语义表现受到了结果分句的影响。当结果分句表现为非现实性时,就会激活否定理解,导致假设句出现否定条件的情况。

非现实性是一种语用属性,需要会话者在交际中协作确认。如果协作失败,那么假设句仍然会按照p→q理解。

假设句的语义表现说明了逻辑式(p→q)?(~q→~p)在语言表达中是背景与图形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假设句表达突显p→q,而只有在结果分句具有非现实性的情况下,才会突显~q→~p。这种条件性说明了逻辑图形的选择具有不等性。"

Questions in conditional antecedents

杨沐艺(康涅狄格大学语言学系)

The referential analysis of conditionals has recently been put forth as an alternative of the Kratzer-style restrictor analysis (Schein 2001, Schlenker 2004, Ebert et al. 2014 a.o.). Under this analysis, conditional antecedents are definite descriptions of worlds/situa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a widely accepted assumption of the referential analysis, namely that conditional antecedents refer to plural objects. At the empirical level, I show that the singularity/plurality of conditional antecedents correlates with whether the conditional expresses modal or adverbial quantification. I use this correlation to motivate a semantic difference between quantificational adverbs and modals, and propose an implementation within Intensional Plural Compositional DRT (Brasoveanu 2010).

“如果A,那么B,否则C”的假设语义类型和焦点结构

朱斌、段佳璇和袁陈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庞培法布拉大学语言学系)

假设,是人们对可能世界的预期估测和推理。假设词“如果”等设置预期框架,假设句在信念和愿望上展开预期内容。假设句从逻辑语义关系上,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充分条件假设、必要条件假设、推论假设、说法假设、目的假设和让步假设。这六种语义类型的假设句,在“否则”的焦点投射下,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假设句的焦点域在假设前提,分布在部分充分条件假设句、部分必要条件假设句,其中部分充分条件假设句包括双条件、无条件,部分必要条件假设句包括正说必要条件和双条件的反说必要条件。第二类,假设句的焦点域在结果或结论,包括推论假设句、说法假设句、目的假设句和让步假设句,以及部分充分条件假设句、部分反说必要条件假设句,其中推论假设句包括单充分和双充分,说法假设句包括比较性和解注性,目的假设句包括限制性和规范性,让步假设句包括条件性、推论性、说法性和目的性,部分充分条件包括双充分、单充分和结果选择,部分反说必要条件包括逆结果和结果选择。从B的情态来看,当B为认识情态和动力情态时,焦点域倾向于在假设前提A,当B的情态为道义情态时,焦点域倾向于在假设的结果或结论B。假设句能够进行条件的预期推理,表达充分而又必要的双条件(biconditionals)或条件完美(Conditional Perfection),总体上有三种语义类型的假设句可以形成双条件句:一是部分充分条件假设句;二是反说必要条件假设句;三是限制性目的假设句。这三种双条件假设句有两个共同的允准条件:一是待议条件的焦点化;二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排他性统合。

与量化相关的条件句

张和友和林鼎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就”不同义项的句法位置。排他义的“就”占据双边(bipartite)结构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与“只有”和“只”相同(Sun 2019)。时间义的“就”位于体短语(AspP)之内,非排他义的“就”位于时间短语(TP)之内。条件句中,前件作为一个话题短语(TopicP)附接于TP之上,对于Wimmer(2020)关于“就”和“只要”具有一致关系的观点我们有不同意见。最后,我们尝试讨论了“就”的语义。“就”的核心语义表示一个小量,根据语境中相关项的集合是否有序而有排他义或等级含义的区别。话题一般引起一个有序的集合,使“就”获得等级含义;在条件句中,是否具有等级含义与时间义相关。

论反事实条件命题知识

张力锋(南京大学哲学系)

本次报告将讨论反事实条件命题知识的定位,通过研究基于过往感知经验的离线想象推理模式,诉诸感知经验在知识获得机制里促进作用和直接证据作用的区分,澄清威廉森提出的扶手椅知识在什么意义上有别于传统认识论里的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报告人将经过案例分析,表明作为扶手椅知识的反事实条件命题知识并不构成对传统知识二分法的严重挑战,这是因为先验知识/后验知识的传统分类基于一个不同于定位扶手椅知识的标准。此外,本次报告还将涉及与反事实条件句语义相关的反可能条件句及直陈条件句真值条件。

论“如果说”的认知假设功能

张新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不同于事实说,本文认为“如果说”功能仍是假设,但处于认知层面,指对一个客观事件做高阶定性,即姑且把m看作n;前件选择间接性、非确定性的事件,排斥个别性、确定性的事件。从全句看,“如果说”指主观推理,后件基于前件的主观认定方式而引出对另一个事件的判断。“如果”则是客观性的,指对一个事件本身的设想、构造。“如果说”句的范畴层面高于“如果”句。姑且认为义导致“如果说”句的修辞性、论证性。

本文的一个附带发现是:“如果说”的相关句法行为反对条件句前件的话题说。

汉语中感叹表达对条件句事实性的影响

张莹(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感叹是更高层次的表情功能,我们可以在陈述、疑问、祈使等句式或结构中加上某种感叹要素,以表达说话者强烈的情感状态。“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情感或情绪”是所有语言中感叹的共性。本文考察感叹出现在条件句形式中时,对条件句事实性的影响。

首先,文章对条件句重新分类:戴耀晶(2017)从语义确定性着眼,提出“正确定”“负确定”“不确定”三个概念,分别对应句法上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借鉴该观点,对命题的事实性认识可以三分:事实(正确定)、反事实(负确定)和非事实(不确定)。如下:

在条件句中,根据“前件命题的事实性”对条件句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事实条件、反事实条件句和非事实条件句三类。

非事实条件句是指,说话者表示XP可能是事实的,也可能是反事实的。例如:如果他是厨师,我们就可以请他来做这道大菜了。

反事实条件句是指,说话者表示XP是反事实的。例如:如果那时他来了,我就不生气了。

事实条件句是指,说话者表示XP是事实。因为条件是非现实的、虚拟的,语义上具有[-事实]特征。因此,事实条件句在世界语言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如果我是我,我就不用那么烦恼了!

在以上分类下,文章基于特定的小说文本语料,重点考察感叹表达对条件句事实性解读的影响。调查表明:同样是感叹表达,它们对条件句事实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两类。这两类的区分根本上与感叹的发生有关。

第一类:以句末出现“就好了/该多好”、句首有“要不是”“早知道”的条件句为例,这些句子普遍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情感情绪,或遗憾、后悔;或庆幸、愉悦。条件句几乎都是反事实条件句。例如:

  1. 如果能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东游西,多么好呀!
  2. 早知道江古碑这小丑如此狠毒,那时候真应该把这个狗日的干掉。
  3. 要不是老邓赶上来,一块石头还落不了地嘞!

第二类:以“后件命题为祈使、警告、威胁行为的条件句”为例,这些行为同时表达感叹,带有强烈的情感或情绪,但条件句倾向非事实条件句。例如:

  1. 如果胡说八道,小心你的脑袋!(威胁)
  2. 今年茶叶若是惹了晦气,卖不出去,打死你!(警告)
  3. 如果我万一病况沉重,你不要急!(祈使)

例句表明:

1)感叹表达出现在反事实条件句中时,说话人受到了反预期命题P的触发,表达悔恨、无奈或者庆幸、愉悦等情感。该语境中,感叹是结果。前件命题P具有客观现实性或主观事实性,且说话人对命题P有确定的认识,确定的命题或者是事实的,或者是反事实的。结合条件句的[-事实]语义特征,获得反事实条件句。

2)感叹表达出现在非事实条件句中时,条件句后件命题属于听者指向的感叹。即说话人用感叹的“强情感”特征,影响交际中的听话人,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或传达主观意愿。该语境中,感叹是强化语力的手段。因为祈使、警告、威胁行为都是用来阻止或期待P的实现,命题P是未然的,所以条件句是非事实条件句。

在反事实条件句中,前件命题P是感叹的触发事件,是后件命题的致因,也是语义表达的重点。同样,非事实条件句中,后件命题是强化语力的手段,意图或意愿的命题p才是说话人所强调的部分。

总结: